為有效減少流浪狗數量 台灣農委會訂出絕育行動SOP

台灣流浪狗的主要來源是飼主棄養,流浪狗在街頭、山林產下的第二代就成了「浪二代」,往往不親人,更不易捕捉。(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/提供)

全球只有德國、瑞士等極少數國家沒有流浪狗,而絕育也是眾所公認解決流浪狗問題的最佳方案。台灣農委會雖然年年編列替流浪狗絕育的經費,2020年的流浪狗數量卻仍達到15萬5869隻,比2年前增加近1萬隻,讓農委會決心找出更有效的執行方案,逐年降低流浪狗的數量。

調查顯示,台灣流浪狗的主要源頭是棄養,因此早在2015年就於《動物保護法》增列第22條第3項「飼主應為寵物絕育」的條文,可惜和寵物登記的規範一樣,始終無法落實,導致政府雖然年年編列預算補助家犬和流浪狗絕育,流浪狗的數量卻不降反升。

農委會委託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團隊, 以民間推展流浪狗絕育的兩大動保團體「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物會(簡稱『台灣之心』)」及「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(簡稱『相信動物』)」為研究對象,紀錄和分析他們的實做過程,整理出絕育行動SOP,並要求各縣市的動保行政機關自2022年起必須依循SOP提交絕育規畫,才能向農委會請領經費。

農委會委託台灣科技大學團隊進行遊蕩犬族群管理研究,其中以絕育行動為重頭戲,並歸納出可供依循的SOP。

台灣科技大學的研究結論顯示,絕育作業可分為資源培養期、高強度執行期及穩定維持期3個階段,台灣之心執行的「下鄉絕育」適用於資源培養期,也就是提供主動為家犬和捕捉流浪狗絕育的民眾使用,到了高強度執行期,就得採行相信動物擅長的「駐點絕育」和「家戶搜索絕育」,挨家挨戶的把需要絕育的狗隻找出來,同時也可順便清查是否已完成寵物登記,甚至乘機給予飼主觀念教育。

依據相信動物的高強度絕育理論,每一地區的狗隻絕育率必須達到80%以上,才能有效阻斷流浪狗的源頭,這一原則顯然已被農委會接受,在新年度的工作目標中就訂定了「無主犬隻之捕獲率提升至80%以上」,方法是由各縣市安排捕犬人員跟隨專業團隊實地訓練。

除了專業團隊有系統的絕育行動之外,個人的力量也不容忽視,台灣之心看到了這一潛力,特別推出「紮浪浪計畫」給任何願意捕捉流浪狗貓並送往動物醫院絕育的民眾,只要確認是無主狗貓,該協會就全額提供絕育費用,至今使用這一計畫的個人已累積到3271人次,絕育動物的隻數達到28,218隻,相當可喜,也顯示唯有公私協力、團隊和個人同心合作,流浪狗問題才能有解決的一天!